首页 云币网文章正文

坚守医者初心,从容“刀尖起舞”

云币网 2022年10月31日 08:45 139 Connor

“对我来说,在国外越久,其实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回国也是自然而然的。”对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季晶主任医师的采访,从他2013年的“选择”开始。这位曾经在美国待了八年读下博士学位、甚至已经开始执业的医生,在2013年毅然决定回国,一转眼,他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工作也已经将近十年时间。

大脑曾经被视作手术的禁区,神经外科的手术是“刀尖上的舞蹈”,季晶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作为一名拿手术刀的医生,他能深切感觉到近些年来外科技术在不断发展,理念也在更新换代,神经外科手术“刀尖起舞”,医生可以更从容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彦

博士毕业可以留美工作,他选择回国

季晶是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副院长,他擅长颅底及神经肿瘤的微创治疗,长期致力于神经外科及神经康复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季晶表示,当初选择神经外科,恰恰是因为这个学科还有大量空白,最具挑战性。

“学医的过程漫长、辛苦,还有点枯燥,需要大量的记忆,神经外科尤其如此。”季晶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1997年他考上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学校的通宵自习室不熄灯,他们医学生几乎从刚入学起就泡在里面。神经外科那么多解剖结构、那么多知识点,都是一点点硬生生记下来的。2004年硕士毕业后,季晶的选择是出国读博,之后在美国匹兹堡大学一呆就是八年时间,拿到了博士学位,通过了美国执业医师考试,直至在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开始执业,对一位留学的医学生来说,季晶走的是最“理所应当”也是最“顶配”的道路之一。

但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季晶却选择了回国。“在国外越久,其实越热爱自己的国家。在我看来,这个选择反而是自然而然的。”

开颅“头等大事”,手术快了、创伤小了

2013年1月2日,季晶正式入职江苏省人民医院。将近十年时间里,季晶看着江苏省人民医院从老大楼搬迁到新大楼,面目焕然一新。但在季晶看来,硬件的改善其实是最基础的,对患者产生更深远影响的,首先还是技术的进步。

神经外科收治的主要是颅内肿瘤、颅内血管疾病、功能性疾病、脊柱脊髓病变以及重型颅脑外伤等患者,大脑是人的中枢机构,解剖结构复杂,血管、神经丛生,手术中一点点差池,患者就可能永远醒不过来,或是出现不可避免的损伤。神经外科手术是“刀尖上跳舞”,失败或是手术效果不如预期,都可能出现,但整体来讲,手术器械在进步,手术技术也在成熟。

展开全文

“以前,神经外科手术经常一开十几个小时,医生从早站到晚,光是开颅的过程就得出血四五百毫升。但现在,再困难的手术也基本可以控制在六个小时之内。开颅出血四五十毫升,已经算是多的了。”季晶表示,设备、器械不断进步,外科医生有了更强有力的“帮手”,原本开颅的“头等大事”,现在医生处理起来可以更从容。手术时间缩短了,创伤变小了,手术本身对患者的影响降到最低,患者是直接的受益者。

与医学进步同步,医生与患者都需要理念转变

季晶现在还记得刚回国没多久曾经抢救的一位患者。患者凌晨两点被送到急诊,脑干出血,瞳孔已经放大。“按照国际指南已经没有抢救的意义,但面对坚决不放弃的患者家属,我们医生也不放弃,手术四个小时切除病变,走出手术室已经清晨6点,现在患者已经恢复了基本的功能。”季晶表示,这样在指南之外“幸存”的患者,让他对救治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医好一位病人、做好一台复杂的手术,那种成就感、幸福感油然而生,你会感到所有努力都值得。”季晶说,救死扶伤是医者初心,但“医好”这个概念,是在不断“进化”的。以颅内肿瘤来举例,恶性肿瘤尽量切干净,良性肿瘤按照“老观念”也得全切,但这样患者真的能最大程序受益吗?“现在良性肿瘤的患者,我们会去评估切掉脑组织对患者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如果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那我们宁愿选择不全切,让患者部分地带瘤生存。同样地对患者来说,患上脑瘤并不等于一辈子全毁了,即便部分切除肿瘤依然可以维持高质量的生活,这是医生和患者都需要同步更新的理念。”

神经外科作为外科的一部分,它的技术进步、理念更新与整个外科、整个医学的变革是同步的。“患者不再是同一种疾病同一种解决方法,处理应当更加个性化,手术也会向着更加微创的方向发展。”包括目前尚未在神经外科大展身手的机器人手术技术、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季晶都很看好其将来的应用。在门诊、手术之外,在医学的基础研究、前沿探索上,中国医生尤其是青年医师,也会有更多的“发力点”。

校对 王菲

标签: 初心 医者 刀尖 起舞 坚守

发表评论

云币网-云币网交易所-全球领先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