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币网交易所文章正文

文学×医学,会发生怎样的反应?| 知书No.169

云币网交易所 2022年08月19日 09:08 144 Connor

2022年8月19日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在这一天,向广大医务工作者致敬,医者仁心,他们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每一位医生都是平凡又独特的个体,不少医生从业者愿意尝试用文学的方式书写自己的感悟。作家群体中,也不乏有曾受过医学训练者,这些经历也为他们的文学创作留下了痕迹。

有过从医经历的作家止庵,首部长篇小说《受命》的主人公就是医生、护士、患者,故事部分发生在医院,核心情节也是一种疾病的进程和预后问题。本月初,人民文学出版社邀请眼科医生陶勇和妇产科医生谭先杰与作家止庵就《受命》终局版中的一些伏笔以及一些意外,进行了一次跨领域的交流直播,与大家一起分享医院的职业训练给文学创作带来什么不一样的质地,学医能带来了哪些好的习惯或者思维方式,可以令人终身受益。

医生写作更讲求逻辑,毕竟“病例写多了”

由于受到过专业的医学训练,医生在工作中会有很多自己的规矩和“仪式感”。本次活动嘉宾之一谭先杰是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谭先杰认为,这样的医学训练和工作习惯会让医生在写作时更有逻辑性,尤其可以在进行非虚构写作时富有逻辑,毕竟“病例写多了”。

他的著作《致母亲:一个协和医生的故事》是一部自传体从医随笔,12岁时谭先杰因母亲病逝于妇科肿瘤而立志从医,书中写出了他少年失母后的悲痛、生活的窘迫、对知识的渴求、对志向的追求、对母亲的承诺与深深思念、对师友的感恩。既有正能量的励志故事,也有行医二十余年的心路历程,以及对医患关系的思考。

谭先杰 著 《致母亲——一个协和医生的故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年8月出版

医学背景、医者精神为作品营造命运感、增添复杂性

过去几十年,医学环境,医疗技术手段飞速发展,因而有医学认知的作家在写作中涉及到医学相关的内容时,会考虑故事背景年代的医疗条件。

作家止庵曾做过几年医生,他虽然是学口腔的,但在内、外、妇科都实习过,有着比较全面的医学认识。止庵谈到,在写作《受命》的一个核心情节时,他把所有能想到的疾病都想了一遍。他需要这个疾病在第一次发病为警示,第二次要么不发作,要么发作时就不太有机会存活。思考后,止庵在他的写作背景下,选择了心肌梗塞这种病,这让书中复仇者的行动变得很紧迫。

展开全文

止庵著 《受命》终局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年4月出版

这个选择源于1989年一位协和医院的医生曾为他讲过冠心病的治疗可以应用搭桥手术,而后经他查证,1987年就有了这种技术,因而止庵将小说的时间下限定在1986年,这让故事的发生背景更符合事实,人物的动机有迹可循。

由于书中复仇者的角色是医生,对于当时的疾病、医疗水平有认识,而患者是他复仇的对象,对于复仇者来说,应该抢在仇家死亡之前行动,而医生的天职又想让仇家活下来。从复仇的角度和医生的角度形成的矛盾,让故事情节更复杂,人物更有命运感。

医者见生死善恶,铸造作品思考之深刻

活动过程中,《受命》这个标题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陶勇在分享时生发感慨,“人好像要一直和细菌作对,和疾病作对”。在他自己的随笔集《目光》中,记录了更多从医的思考和生命的感悟。

陶勇著 《目光》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20年10月出版

这本书的缘起是陶勇人生遭遇的一次至暗时刻。2020年1月20日,朝阳医院眼科发生暴力伤医事件,陶勇左手骨折、神经肌肉血管断裂、颅脑外伤、枕骨骨折,两周后才得以脱离生命危险。由此缘起,陶勇在书中分享了暴力事件发生后的感悟,以及他从医多年与个人成长中积累下来的许多关于善恶、生命与爱的深刻思考。“恐惧应该是活着的警示,而不是枷锁……不惧怕死亡,反而能抓住一线生机。”

使陶勇写就这本文学随笔的,不仅有他从医二十年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患者和朋友,也有他从书本阅读中吸收到的能量。陶勇在书中提到,他从小就喜欢看书,曾有记者问他,假如生命只有七天,他会如何度过?他的答案是选择读书,读哲学书。过往的阅读习惯、职业和人生的体悟,让他能够坦然地面对厄运,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

透过医者的文字,我们能看到一个真正关心患者的医生,一个找到毕生热爱事业的探索者,一个从未停止思考的生动的人。医学与文学,在个体的时空里交织,相互碰撞的反应,具有滋养更多人的能量。正如陶勇在后记中写道,“我愿变成一支燃烧的蜡烛,用自己微弱的光芒照亮和感染他人,引燃更多的烛火,如同天空繁星,永恒而璀璨。”

文/刘奇奇 审/任慧

标签: 反应 发生 医学 怎样 文学

发表评论

云币网-云币网交易所-全球领先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